容讓我在此分享一個小故事。故事的主人翁曾經認為懷孕作媽媽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,但當自己面對兩次流產,尤其是第二次的流產是發生在懷胎五個多月之時,作媽媽談何容易。勇敢的她再度懷孕,成功產子。得來不易的孩子,那一份說不出的心情,壓力迎著她令她不得不承應當時的自己變成了怪獸家長,不斷單單知識的餵養,把孩子的時間排得密密麻麻,為著是要蠃在起跑線。當孩子三歲時還未說一隻字,還診斷為自閉症傾向的邊緣個案。事件有如當頭棒喝,令媽媽從新認識孩子的不同發展,探求腦部整合及全腦發展的重要性。她到不同國家學習,成為註冊健腦操導師、韻律運動訓練導師及註冊發育肌動學執行師。她就是我們BYE BYE「筲箕腦」家長啟導課程導師 ﹣ 陳欣蔚女士。

八、九月將近, 很多孩子快要面對人生的大轉變﹣ 上學去。現時大部份家庭都是一個起兩個止,由以往萬千寵愛在一身,到學習融入廿個同輩的群體中,談何容易?縱使一些已經就讀幼稚園的孩子,面對生活節奏的改變亦會牽動其邊沿系統(支緩情緒、行為及短期記憶的大腦結構)。最近不約而同有家長分享孩子面對新學年的情緒改變,有一孩子將升讀另一所學校的K1班向媽媽哭說:「我不返別人的學校,我要返自己的學校。」又有一位孩子因為知道來年K2將會轉下午班,她特意著自己不在中午睡覺,導致自己太過疲倦而發脾氣。 我們孩子的想法,往往都出人意外。在成人的眼中,很多所謂的理所當然或是小意思的事卻會令孩子心上泛起漣漪。以下是一些小分享, 共勉之。

今日落雨,我們冇得去公園? VS 等太陽伯伯出來,我們就去公園啦!

唔好擲玩具! VS 請你慢慢放玩具,我見到你好溫柔!

你好曳,唔准再喊! VS 我知道你好唔開心,我知道你可以冷靜講俾我聽!

或許是作幼兒教育工作者,常常提醒自己,要多說正面說語,不單豎立孩子的認同感及自信心,更是培養正向思維的不二法門。說話的藝術真奇妙,同一個意思,卻牽動著不同的情緒。作家長或是教育工作者,孩子令我們的個人意識提高,一行一語都變得緊慎。但過程中,我不知不覺中卻發現多說正向說話卻令自己多了 正能量,遇難處事的信心及動力亦然。多謝父上帝及各為與我成長的孩子們。

早前報章報導「港學生自戀指數為 3.89 ,較英、美等國家高三至六成,父母管教方式則是導致子女自戀的主因,如子女變得自我中心,只著重最後利益等。」

閱後,我腦內立時浮起「自我欣賞」及「內在動機」。 讚美的說話帶來很好正面動力,但請注意是重質不重量。意思指,我們可於生活中具體說出孩子的適當行為,如:「我見到你專心地完成工作!」,不要單單說:「你做得好好!」具體的讚賞更能讓孩子掌握自我評價,不單單依賴別人的認同,從而提昇孩子對自己的個人評價及信心。 正面的認同或鼓勵出現在事件之後而非之前。再者,培養內在學習動機是成長中首要任務,比起學習123或ABC重要得多。孩子是充滿好奇心的,他們常常都會每事問,千萬不要敷衍了事,與他們求正求真,讓他們享受尋求答案、事情關鍵,甚至真相的過程。故此,遊戲中多賦於孩子身份或任務,讓他們從解難中欣賞自己。又例如學習漢字,讓孩子體驗學習漢字的好處,例如:可以讀圖書、可以閱讀媽媽給的字條等。又例如,我常常鼓勵家長應當先讓孩子領會乘數表的好處,才能引發孩子背誦乘數表,有動機的學習當然相得益彰。我們工作因為工作會為我們帶來成功感,孩子的學習亦如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