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靠嚇」教子WORK 唔WORK?

孩子不吃飯,家長以【大嘥鬼】來嚇孩子道:「不吃飯,【大嘥鬼】就來找你!」孩子立時好好吃飯,你又認為這個方法可行嗎?

回想兒時,常常聽到:「你唔乖,警察叔叔拉你。」「唔好行入去,丫嗚婆捉你。」難道教導孩子真的要「靠嚇」?

「靠嚇」是可收即時效果,因為你觸動著孩子的情緒系統,但這有可能出現以下兩個狀況:

(1)孩子真的受嚇了。晚上還出現發惡夢的情況,或讓孩子積存擔心的情緒。

(2)孩子抱懷疑的態度,但久而久之發現並沒有出現家長説的情況,而大大減低家長說話的公信力。

或許我們先從動機想想,我們只想制止孩子不當的行為,或是想讓孩子能判斷行為是否適當呢?

我們可以透過行為塑造ABC來建立孩子的適當行為,就以吃飯為例:

Antecedent 前置 (令到孩子出現正面行為的前面設定)
例: (1)飯前作散電活動(去公園、游泳等)

         (2)飯前避免其他小吃

         (3)與孩子一同預備飯餐

         (4)飯量比平時少一點

Behaviour 正面行為 (帶領孩子作適當的行為)

例: (1)可以孩子的好奇心引領孩子吃飯 (如:合上眼睛,吃吃看,估下媽媽煮了什麼東西?)

         (2)以目標性的引領 (如:想唔想吃肉,媽媽正在夾俾你,你先吃一口飯。)

Consequence 正面後果 (讓孩子感受從正面行為帶來的良好後果,從中內化此適當行為)

初時可以以實物獎勵,例如,吃了一口飯,跟著獎勵孩子一口喜歡的食物。慢慢可以具體的讚賞讓孩子感受到自己作了適當的行為,如「你做得好好,一啖吃完,真的大個了。媽媽好開心。」慢慢內化適當的行為。